将科技报国的种子种在小学生心中
来源: 长江日报
“同学们,你们知道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是怎么‘诞生’的吗?”9月6日下午,新学期的第一次班会课,江汉区天一街小学的同学们跟着老师走进了武汉科技馆,在这里上了一堂特别的思政课。师生一路走过宇宙展厅、生命展厅、水展厅等,感受人类问天、问地、问自然的探索求知之旅,沉浸式体验文明之美、科技之光,将科技报国的种子种在了心里。
■ 沉浸式参观
小学生有收获、有思考
人类是怎么从猿变成人的?走进武汉科技馆生命展厅,同学们立刻被面前的三具骨架吸引了目光。仔细观察,同学们发现,人在进化过程中不仅“背挺直了”,手指也长得不一样了。原来,大约500万年前,灵长类动物开始呈放射性进化,人类的祖先在这一时期,选择了新的生活环境——上树。树上的生活,使人类的祖先躲避了大型肉食动物的威胁,双手也进化出了对握的功能。
展厅里,环绕的屏幕展示着各种动物、植物的姿态。天一街小学四(1)班男生孙艺恒感叹:“地球上有各种各样的生命,我们共同拥有一个美丽的蓝色家园!”同学们欣赏蝴蝶标本、用显微镜观察昆虫、认识濒危动物,保护环境、珍惜资源的感触也油然而生。
在“奇妙的人体”部分,同学们通过许多有趣的互动装置,了解到人体是如何“工作”的。“神经元”装置旁有几个启动按钮,打开电筒,师生可以看到光引起的电信号在神经系统内传递的过程。“牵一发而动全身,神经元正是这样牵动着我们的生活。”“人体真是一座宝库,我想学更多知识,好好了解我们自己。”同学们说。
天一街小学教师夏炜宵给孩子们讲解了“克隆羊”多利的故事。供体细胞、卵细胞、细胞核、细胞分裂……这些听上去有些陌生的专业词汇,夏炜宵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孩子们一一解释。她不仅给孩子们介绍了克隆技术,还启发他们进一步思考:“克隆技术有哪些优点和弊端?我们人类应该怎样去用这项技术?”
■ “太空舱”最受欢迎
“中国航天”燃起小学生科技梦
“十二星座真的会影响人们的性格吗?”“万维望远镜到底有多厉害?”“自转和公转有什么不一样?”穿过“星光隧道”,师生走进了武汉科技馆宇宙展厅。在太阳系模拟空间,“太阳”居中,八大行星、小行星、彗星四周分布。同学们好奇地走来走去,比较着不同行星与太阳的距离。孩子们一路提出各种问题,夏炜宵边耐心讲解,边指引孩子们观察、思考。
最吸引孩子们的是展厅里的模拟太空舱,孩子们可以走进舱内体验宇航员的生活。太空舱外印着鲜红的五星红旗和“中国航天”四个字,同学们争相在这里拍照留念。
“同学们,你们知道‘中国航天’意味着什么吗?”在模拟太空舱旁,夏炜宵给孩子们讲起了中国人探索宇宙的历史。她告诉孩子们,从古代的天文学家到现代的科学家,我们一直在努力探索宇宙的奥秘。中国的航天事业,正是这一伟大征程中的重要篇章。从第一颗人造卫星“东方红一号”,到天问问天、神舟逐梦、北斗寰宇……中国航天人从近地走向深空,从无人走向有人,从月球走向火星,在迈向航天强国的道路上勇攀高峰,不断续写中国航天事业的精彩华章。
“夏老师,我还记得去年‘天宫课堂’第四课开课,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景海鹏、朱杨柱、桂海潮演示球形火焰实验的场景。”四(1)班刘紫嫣说,那次“天宫课堂”是老师带着大家一起在班里收看的,让她印象特别深刻,也让她萌生了“航天梦”。“我要好好学习,以后要当科学家,为中国造出更厉害的飞船,载我们探索宇宙更远的地方!”
■ 开设科技校本课程
让小学生与科技“亲密接触”
新学期的第一次班会课,为什么带孩子来到武汉科技馆?天一街小学科技教师邹小虎介绍,加快建设科技强国,是时代赋予的重任。科技馆里的思政课,能燃起孩子对科学的兴趣,引导他们感受科学家精神,在他们心中埋下爱科学的种子,从而树立科技报国的远大理想。
邹小虎说,天一街小学建立了“六色花田”校本课程体系,让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升,其中,橙色代表科学技术类课程。核心课程带领孩子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走进花的世界,感受花的生命之美、自然之趣、科学之慧。子课程中,《智科普·遨游浩瀚宇宙》科普课程系列让孩子了解宇宙的壮阔神秘,以及祖国的航天技术发展,培养孩子对科技的兴趣;《竞思维·探索数学海洋》智力课程系列以挖掘数学趣味为主,目的在于引导孩子的求知欲。
“结合学校校本课程体系,学校引进了《科技馆进校园》《科普讲堂》等社团课程,定期举办科技节、科普讲座、创新竞赛、科技作品展览等,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,培养科学精神。”邹小虎说,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,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科技知识,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。此外,学校还建立了机器人智能教室、智慧书法室、智慧科学室等,让学生与科技“亲密接触”,大胆探索,勇于创新。